稻花香里追忆您——袁隆平院士
稻花香里追忆您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特别想请大家再认识一个人。他是学霸,自称“90后”;他像一位农民,却是著名的科学家,还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悄悄话”。
他就是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5月22日,他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昨天,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排起长队,长沙市民涌上街头,自发赶赴明阳厅灵堂,献上鲜花哀悼袁隆平院士,洒泪送别袁老先生。
为什么袁隆平院士令人们如此尊敬、如此思念?我认为:他的一生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有三,一是兴趣爱好,二是责任担当,三是科学创新。
袁隆平院士自小学习成绩就非常好,会游泳、拉小提琴,是妥妥的“学霸”。有一年秋天,妈妈带他到汉口郊区一个果园去玩。那里有诱人的桃子、绿色的葡萄,还有那个年代不多见的西红柿……他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对植物的兴趣,就像一粒种子,在袁老的心里生根发芽。
经历过饥饿、贫穷的袁院士上大学时坚决选择学农,并立下誓言:“我要用农业科学技术,让所有的人不再饥饿。”大学毕业后,袁隆平院士来到湖南西部的安江农校。他想,要让人们不再饥饿,就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更多的粮食。他在成千上百次的试验后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竟结了近200粒谷子,数量高出一般水稻很多。这让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能培育出杂交水稻,就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尽管当时好多人都认定水稻杂交不行,可袁院士偏要挑战不可能。他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为寻找种子,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拿着放大镜在稻田间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一遍又一遍种植、试验、改良。他曾为了看住苗,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他的这个成果震惊世界,人们把这种神奇的水稻,称作“东方魔稻”。
20世纪90年代曾有美国专家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袁院士为此说:“高科技养活中国人,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他认为,科学创新永无止境,常是跳过了一个高度又有一个新高度在等着你。为此,他领衔的科研团队不断刷新亩产产量,700、800、900、1000、1100,据2020的最新数据显示,杂交三代两季总和亩产量1500公斤。对于世界重要的粮食问题,袁隆平团队给出了中国人的答案!
老师们、同学们,袁隆平院士一辈子把人民的粮食问题放在心上,让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说,他的第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梦”,他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同事们就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的第二个梦想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果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
遗憾的是,袁院士的奋斗故事定格在了2021年5月22日,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我相信我们会记得袁院士的梦想,铭记他的付出,好好吃饭,坚决不浪费一粒粮食!立志以袁院士为榜样,不断进取、勇于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去实现袁院士的“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的梦想。
在袁隆平院士身上,我看到一个科学家的使命感:不断创造新的事物,不断追求更好的结果。袁老曾谈及成功的秘诀,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他的理解是:知识就是力量,是创新的基础,要掌握最新发展动态;汗水是能吃苦,每个成功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灵感就是思想火花,要做“有心人”,随时捕捉思想的火花;机遇来自于偶然,但要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袁老的一生,是理想照耀的一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老师们、同学们,稻花香里,我们一定会时常想起袁隆平院士。在此,我提议为袁隆平院士默哀30秒,以此来追忆他伟大的一生、灿烂的一生、追梦的一生。
默哀毕。愿先生千古,永垂不朽!愿袁老的追梦精神,继续照耀我们前行。
谢谢大家!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