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全国“聚焦课堂·生长课堂”高中数学分会场
2021年10月27日,第十七届全国“聚焦课堂·生长课堂”研讨活动在江苏省天一中学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方式,来自全国多个省(直辖市)的学校参加了本次活动。
数学分会场共开设3节教学观摩课:江苏省天一中学徐盛馀老师、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周芸老师同课异构,课题为《向量背景下的双变量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张巧巧老师开设探究课,课题为《从“圆”到“球”》。此外,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王晓东主任分析了新高考及其试题的特点,并请王教授分享了他对于高考学科素养和思维培育的独到见解。
天一中学徐盛馀老师从一道向量双变量的最值问题出发,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共线定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生出利用向量数量积、建立坐标系、基底法为本质的等和线等多种方法,实现对例题的多向突破。通过对不同解法的关注点剖析,总结出向量双变量问题的解决路径和“去向量化”的核心思想。所选例题贴近学生,符合新高考、新课标要求,目标明确、主题鲜明,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抽象素养;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周芸老师的教学设计从辨识双变量问题出发,重点关注不同类双变量问题中变量选择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坐标、向量模与夹角的角度构建双变量,建立函数模型求解。侧重学生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张巧巧老师,将类比思想贯穿始终,通过直角三角形外接圆到“墙角模型”,从等腰三角形外接圆圆心到正三棱锥外接球等,借助平板电脑移动教学,学生自主活动探究,成果及时提交展示交流,从不同模型中发展出不同解决方法,重点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素养,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良好范例。三位老师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数学推广,启发学生大胆猜想。
活动第二部分的研讨活动由天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数学教研组长查晓东老师主持。首先由徐盛馀老师和周芸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接着,在3节观摩课的基础上,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王晓东老师谈了自己结合三节课的思考,王老师充分肯定了三位老师的课堂,认为这三节课都做到了启发学生“学得进、带得走、用得上”,课堂以及例题设计都对标高考,数学味浓郁、研究味浓厚、成长味浓烈。王老师认为向量问题是江苏新高考中各学校要面临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微专题要直击学生痛点,层层深入教学,要助力学生习有所感,研有所思,学有所悟,悟有所成。
活动第三部分是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王晓东老师主讲的微讲座《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评价与实践》。王老师指出,新高考考查要求中说明了试题需增加灵活性、背景性,避免机械刷题,具有反猜想、反套路、反刷题的特点。通过对新高考1卷和新高考1、2卷对比的分析,他指出教学应引导学生回归数学发现的全过程,提高归纳、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提高对新定义、新背景问题的探究能力。王老师认为,新高考是对学生高考数学学科素养,即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索、数学文化的考察。因此,王老师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一,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局限于看题做题;其二,为理解而教,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所尽然;其三,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要树立“大数学观”和结构化思维;其四,形成教学设计框架意识,探索解题途径、讲清解题过程、解题反思研究。
天一中学积极承办全国性、公益性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期望借此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深度优化,分享不同区域的课堂文化,展现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给全国同行提供一个优秀的平台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天一中学“生长课堂”、“丰富课程”的持续探索,也向全国同行展示了一种充满生命涌动与智慧生长,融会科学精神和人文熏陶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