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探航

教海探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教海探航>学科动态>详细内容

第二十一届全国聚焦课堂研讨活动——语文分会场

发布时间:2025-10-28 点击数: 【字体:


  10月24日,无锡市“我为良师”大课堂活动暨第21届全国“聚焦课堂”研讨活动在天一中学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传承·智变·强师:AI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探索。”活动由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穆军老师主持。

   活动的第一环节是三节教学观摩课,授课教师分别为江苏省天一中学董康楠老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吴琦健老师、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赵晓蕾老师。三位老师分别围绕《雷雨》《窦娥冤》《玩偶之家》三部经典戏剧,开展以“AI赋能下的戏剧教学”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学鉴赏深度融合,为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

IMG_1967 

在董康楠老师的《雷雨》课上,学生从“潜台词”入手,深入剖析周朴园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课堂摒弃传统讲授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撰写潜台词并说明理由。随后,AI智能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初步作业进行多维度反馈,既指出亮点,也提示可深化之处。在AI的辅助下,学生进行二次修改,进一步贴近人物的心理动机。这堂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也展现了AI作为“思维伙伴”在教学中的积极价值。

吴琦健老师执教的《窦娥冤》则围绕“窦娥和我的‘姿态’”展开思辨性探讨。课堂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如窦娥在刑场上是“站”还是“跪”的表演设计,并结合秦腔艺术与元杂剧结构,深化对戏曲形式的理解。学生以“导演”身份设计海报生成指令,将文学理解转化为视觉创意。AI技术成为连接文本与艺术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审美表达与创新思维。


IMG_2056

赵晓蕾老师在《玩偶之家》的课堂上,以“娜拉出走:一个世纪的追问与回响”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探究。学生首先评析AI生成的海报,结合剧中台词解读画面如何揭示娜拉出走的原因。随后,通过戏剧表演重现决裂场景,使经典台词焕发现场感染力。最后,学生围绕“娜拉出走后怎样”进行剧本续写,展开对女性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AI技术与戏剧表演、创意写作有机结合,让百年经典在Z世代中引发新的共鸣。

IMG_2104 

这三节课不仅是人工智能的教学应用,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体现。AI的介入,使戏剧教学从单向解读走向多维互动,从文本分析延伸至创意表达,为学生构建了更加开放、思辨、融合的学习场域。未来,我校将继续探索智能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语文教学走向更加广阔的创新之路。

活动的第二环节是专家评课及微讲座,来自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张春华院长结合三位授课教师的课堂进行了总结点评,并带来了《语文戏剧教学与学科育人》微讲座。

张院长从高考压力与语文浪漫本色的辩证关系切入,在上位层面指出,教学创新须以坚守正确的育人理念为前提,并高度强调应以“情境”作为深度学习发生的核心场域。在理论指引之外,张老师更以天一中学“话剧节”、诗社等鲜活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生活即情境”的教学理念,并提出教学应具备“抽样意识”,善于从丰富实践中提炼经典项目。

讲座的核心聚焦于“教育戏剧”这一实践路径。张老师结合董康楠老师《雷雨》、吴琦健老师《窦娥冤》、赵晓蕾老师《玩偶之家》三节富有探索精神的课例,精要地进行了评课:他充分肯定了课堂中学生展现出的高质量表达,同时亦敏锐地指出,课堂的“松弛感”与对学生思维困境的包容度尚有提升空间,引导教师们品味这三节课共同的关键词——“成长”。他深刻指出,教育戏剧的精髓在于让学生“在这场属于每个人的戏剧中经历教育、经历被教育,更重要的是经历自我教育”,从而实现“成己成人”的育人目标。

针对“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教学”这一前沿议题,张老师引发在座老师共同深思:AI是替代了还是强化了学生的思维体验?学生学习中不可替代的“山重水复”之困惑与“柳暗花明”之顿悟应如何守护?他最终升华指出,戏剧教学作为“做中学”的理想平台,其价值在于将生活的悲喜、复杂的人性与语文学科素养深度融合,是转变育人方式、让师生共同投入并获得成长的重要载体,为在座老师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本次“聚焦课堂”活动,不仅展示了AI赋能戏剧教学的丰硕成果,更通过专家引领,厘清了技术革新与育人本质的关系。它标志着AI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从工具层面迈向理念深层,为探索“AI时代如何成己成人”这一教育核心命题,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天一答案。

IMG_2125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