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全国“聚焦课堂·三注重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生物分会场
2024年11月22日上午,江苏省天一中学成功举办了第20届全国“聚焦课堂·三注重课堂”研讨活动。
我校郁丹老师、江苏省泰州中学的戴丹丹老师和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的华梦艺老师以课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进行同课异构探讨。
郁丹老师从排放核污水这一社会情境出发,引出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基于海草床生态系统,逐步建构并修正碳循环的概念模型。通过分析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分析和比较海草床生态系统中的铅浓度的数据,学生理解生物富集现象。最后,学生利用本节课学习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原理,讨论日本排放核污水的影响,发展社会责任意识。
戴丹丹老师首先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回顾,联系血液循环和光合作用碳反应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系统中循环的意义。接着,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学生思考碳在碳库的存在形式和流通途径,并建构碳循环概念模型。戴老师进而结合生态系统中氮的利用和流动实例,分析氮循环过程并总结特点。学生通过对比碳循环和氮循环过程,概括出物质循环的概念。最后,学生阅读铅富集的资料信息,构建和完善铅循环模型,运用模型分析铅富集的原因,进而理解生物富集的概念。
华梦艺老师首先介绍抗台风的红树植物及其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解释红树在维持水循环平衡方面的功能。接着,学生通过阅读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资料,用图示的形式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途径。华老师通过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和分析红树林生态系统和雨林生态系统相关数据,帮助学生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存量高的原因。最后,在综合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解释基础上,学生得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通过分析过度砍伐的影响,学生理解物质循环全球性的特点,认识到物质循环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提升社会责任感。
上海虹口区教育学院赵玥老师对三位教师的课堂给予了充分肯定。赵老师认为,三位老师都将模型建构活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促成学生科学高阶思维的发展。其中,郁丹老师的课堂有丰富的资料信息和充分的学生活动,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戴丹丹老师的教学中贯穿对高中生物学教材的重要概念迁移过程,体现出从事实到概念的思维活动过程;华梦艺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包含对模型的应用过程,通过解释科学现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论证思维能力。最后,赵玥老师围绕培养学生科学高阶思维的教学策略与各位老师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