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造潜能: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天一实践
江苏省天一中学执行校长 陆锋磊
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指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的潜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些都是对当时旧中国盛行灌输式教育、漠视创造性的深刻批判。今天,基础教育要积极回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呼唤,应该特别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从20 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江苏省天一中学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规律,学校从个体选育、群体培养到整体实验教改,从江苏省“九五”到“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课题引领、项目渐进的研究方式,不断优化育人育才的智慧,形成了较大的辐射影响。
中学生的拔尖创新特质:高学习热忱、高思维水平、高自主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集中表现出“高学习热忱、高思维水平、高自主能力”的人格特质。这既是发现人才的基准,也是培养人才的着力点。
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并不集中表现在智力因素,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要从重选拔转向统筹培养和发现,要从重个体优秀转向兼顾群体优秀和个体特长,从重智力因素转向关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和谐。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是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最合适、最充分的服务。
发挥课程基地群的育人功能:培养丰富人性、激发创新潜能
为激发全校学生的创造潜能,我校借鉴兰祖利天才培养的“全校范围丰富课程模式”,构建了我校“三类丰富课程课程体系。
其中,第一类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创造各种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触到更多的学科领域。第二类学术研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聚焦自主研修能力的培养。第三类学术挑战课程,面向个体或小组学生,引导学生参加课题研修、项目研究、权威赛事等。
为了更好地实施三类丰富课程,我校打破课堂学习的时空限制,把课程基地作为创新课程实施的载体。“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天一书院课程基地”“健康与运动课程基地”等九大课程基地构成了课程基地群。课程基地是以提高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实施方式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主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和实践场所。在九大课程基地中,逐步建设三大类 85 个学习中心:第一类学科研修中心,将学生带入学科知识的前沿,在这里,学生利用自习时间、选修课时间学习学科提升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学会自主安排时间,自主规划学习进程,学会自我管理。第二类工程思创中心,将学生带入解决问题的情境,在这里,学生因为相同的志趣组成社团,像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一样进行真实的项目研究。第三类创新实践中心,为学生的假期研修提供50多家高新企业、科研院所、文化场馆。
培养立足课堂主阵地:注重情感体验、自主学习、主动创造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探索中,我校提出了“注重情感体验、注重自主学习、注重主动创造”的“三注重”教学理念,并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在动机之一和行为选择的重要评价机制”“情感也是个体享受生命的重要方式之一”。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基,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我们倡导日常教学要促进学生善于发现自身需求,养成较强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了解自身现有水平,能在接收到评价反馈后及时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尝试,允许暂时的错误、失败,在教师指导和合作学习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塑造。我们大力推进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基于“分领域、主题式、项目化”学习资源的“混合式学习”,基于社会参与的延展性课堂与“非认知学习”。
厚植“三高协同”育人沃土:提供更好资源、更高平台、更多机会
我校以“‘三高协同’育人”为课题,创新育人方式,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更好资源、更高平台、更多机会。“普通高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与高校有效衔接,合作开发丰富课程,合作创建创新实验室,共建学校课程基地,合作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等;“普通高中—高新企业和高端平台”合作,建设校外考察与实践基地,合作建设创新实验室,合作促进学生项目研究等;“普通高中—普通高中”合作,成立各类同盟校,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合作研究等。学校与高校院所、高中、高新企业和社区平台的合作,形成“共建平台、共创课程、共研项目、共享资源”等协同育人的“‘三高协同’”育人方式。

用户登录